文学研究科

日语日本文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英语英美文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哲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历史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地理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社会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心理学专业(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由具备跨学科意识、内容充实的7个专业领域构成。

日语日本文学专业

日语日本文学专业自1971年设立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截至2013年,日语日本文学专业的授课及研讨会由19名教师负责。

日语学方面涉及古代语、中世语、近代语、现代语各个领域。日本文学方面涉及上古、中古、中世、近世、近现代及所有时代,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学的理解,还开设了学习中国文学、创作及出版文化的独特讲座。研究生毕业后去向广泛。硕士毕业生可从事高中或补习班教师、出版编辑、文化团体等工作,博士毕业生则可从事大学、高中或补习班教师、出版编辑、文学界等工作。近年来,完成博士课程并提交博士论文后获得博士(文学)学位者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新的博士进入社会。

目前,日语日本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共有硕士、博士约30名。其中,约40%是来自海外的留学生。作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研究杂志,有《专修国文》和《文研论集》。

日语日本文学专业荟萃了来自日本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我们期待着各位有志之士加入本专业。

英语英美文学专业

英语英美文学专业开设的科目分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研究、英语学、应用语言学5个群。该5大类全都汇集了专业教师,这种例子在日本全国的研究生院中也很少见,可谓本专业特有。当然,学校还有专职外教,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各位研究生的英语能力。本专业各个领域都配备了优秀的教授阵营,以满足学生要求。

英国文学在诗歌和戏剧方面设置科目,美国文学则学习19世纪至21世纪的文学。英美研究设置了有关英美两国文化研究的科目。英语学的科目涉及古代及中期英语、语言理论、语音学等广泛领域。此外,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开设了日英沟通论、英语教育学以及与教师培养相关的科目。

研究生针对各自课题深入研究,并以英语或日语将研究成果整理成硕士论文。硕士毕业后,可分为从事教师等工作的人以及为了开展更高层次的学问研究而进入博士课程深造的人。

本校还设有前往国外合作大学留学的制度,因此在深入学问的同时,还开辟了一条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道路。本专业不仅适合有志成为研究人员或教师的人,而且也适合在职教师及想全面提高英语能力的人。

哲学专业

哲学专业设有古代及中世哲学、近代及现代哲学、哲学方法论、实践哲学、日本精神史、人类学基础论6个科目,在硕士课程及博士课程的各个阶段,按上述科目进行授课和开展研究讨论会。各科目内容通过名称便可大致了解。在上述科目中,近代及现代哲学开设多门课程以涵盖英、德、法。本学院的哲学课程已扩展为哲学及人文课程(现为文学院哲学科),人类学基础论便是顺应这一变化而增设的科目,面向希望不拘泥于哲学专业、开展人类及文化整体性研究的学生。

各科目虽然具有针对性的一般方向,但是当然可根据导师的专业领域、当前关注的课题以及学生的要求等,自行设定授课的具体内容及研究方向,因此事实上我们更侧重于这一方面。具体请查阅课程简介。哲学研究有从事特定哲学家思想研究的哲学史方向,以及探求原理和开展独立理论的方向。选择其中哪个方向将根据科目的性质及导师的方针来决定。一般哲学研究会倾向于前者,因为无论哪位自成理论体系的哲学家,都不可忘记要在大量沿袭前人成果之后再创新。本专业根据不同的教授及其科目,会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向。

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专业以亚洲考古学、日本史、亚洲史、欧洲及美国史领域为主,拥有14名专职教师。此外,还从校外聘请了擅长特定时代、地区或领域的9名专家,力求完善研究教育体制。本专业具有如下特点:

(1)上述3个领域均开设从古代史至近现代史的专业授课,不仅教授现代世界史,而且还积极培养包括前近代史在内的世界史视野。
(2)针对近年来愈发重要的课题,开设“东洋史特讲III”(伊斯兰教史)、“日本史特讲V”(性别史)、“西洋史特IV”(法国革命史)等科目,积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3)作为旨在于东亚世界中广泛重新认识日本史的科目,开设“亚洲考古学特讲I、II”及“东亚考古学特殊研究I~III”,为研究体制增加了深度。与此相关,为了结合考古学、东洋史、日本史各领域,广泛研究古代东亚,本专业应征了2007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开放调查中心建设项目”,并被采纳。5年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
(4)充分利用本校藏书,如备受世界关注的法国革命相关史料宝库《伯恩斯坦文库》、西班牙内乱及纳粹主义相关的非裔美国人史等历史资料,在实现国际化交流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伯恩斯坦文库》开展彻底性研究。
(5)本专业在东京都内10所大学研究生院史学专业(青山、中央、上智、明治、立教、国学院、国士馆、驹泽、东海)之间建立学分互换制,并推进研究生的研究交流。同时也对社会人及留学生敞开入学大门,衷